水产与生命学院党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四个面向”开展渔业科技创新和渔业科技服务,涌现了一批将论文写在祖国江河湖海的优秀教师,产出了一批面向水产行业主战场的优秀科技成果,形成了一批扎根中国大地的农学教育教学案例,引导了一批学生立足专业扎根基层就业创业,在乡村振兴和渔业现代化的征程上奋楫扬帆,有效助力渔民增产增收和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一懂两爱”科技人才
以党建引领,以德立教、以德立学。以2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为引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创建党员教授服务团,连续20年深入养殖一线,开展调研和科技服务。党建和业务相融合,产业和科研相融合,服务与教学相融合,在彰显党员先锋模范中提升师德师风,在产业实践中找到科研真问题,在科技服务中积累课程思政元素。极大的提高了团队教师的业务能力,一批教师成为有奉献之心、有三农之情;上得了课堂、下得了鱼塘;能发表论文、善传播技术的科技人才,先后8人获农业农村部产业岗位科学家。
教授博士服务团在浙江武义三角帆蚌新品种幼苗繁育大棚
教授博士服务团赴江苏省如东市对工厂化生物絮团对虾养殖场进行考察
教授博士服务团赴开江县考察、开辟开江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
教授博士服务团与松江水产技术推广站及当地水产养殖企业座谈
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担当,先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等教改项目,承担教育部2项新农科教改项目,积极投身新农科教学改革,实施知识-能力-品德-体魄一体化培养。以中国鱼类学奠基人朱元鼎等一大批老海大人的精忠报国事迹和“行走的课堂”社会实践厚植学生家国情怀;强化科研项目和养殖场育人功能,在耕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知农爱农兴农的情怀;通过个性化科研素养训练和本研一体化团队建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实践能力。学院获国家一流课程4门,上海市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获建国家科技小院6个;指导大学生参加科创竞赛获国际奖1项,特等奖和一等奖7项;支撑水产养殖学等3个本科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点建设,2个本科专业入选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上海市级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学生在上海市崇明蟹类科技小院开展科研实践
浙江武义淡水珍珠科技小院基地授牌
学生在浙江武义淡水珍珠科技小院为渔民开展培训
学生在福建闵威花鲈科技小院进行海上水质测试
《优“鲜”通关——复方中草药活鱼绿色储运技术》荣获“挑战杯”国赛一等奖、上海市特等奖
杨佳颖、王璇璇团队获得第四届上海市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
“水上”科技小院获得“知行杯”上海市社会实践大赛一等奖
参与三全育人示范校和课程思政领航学院建设,营造文化育人氛围,师生共同演绎朱元鼎、王武等大师剧和脱贫攻坚示范党课,传承了丰富的科学家精神,编写国内第一本水产专业课程思政专著——《水产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集》。一大批毕业生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王俊获2021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研究生陈伟“陆地养虾”上热搜。
出版国内第一本水产专业课程思政专著——《水产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集》
水产与生命学院开展课程思政高级研修班
《把论文写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征程上》伟大工程党课剧照
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爱国大师剧《朱元鼎》
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破解水产种业卡脖子技术,服务绿色发展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种业发展的重要精神,围绕水产养殖“水、种、饵、病“4要素,以品种研发为核心,开发营养饲料,研制绿色渔药、创新养殖模式、保护水域生态,形成”一核四翼“的研究格局。
聚焦优良养殖性状,创新分子辅助育种和杂交种质创制技术,加快水产新品种选育。团队率先解析鱼类抗冻基因的奥秘,为缓解气候变化对水产养殖的制约提供新思路;开发出耐盐碱罗非鱼新品种,让不毛之地变高产鱼塘成为可能;培育出团头鲂“浦江2号”、河蟹 “江海21”号、河蚌申浙3号、申紫1号及青虾“鄱阳湖2号”等一批新品种;开发肉食性鱼类环保饲料,推动大口黑鲈走进百姓餐桌,成为青草鲢鳙之后的第5大家鱼;创制全球首个孔雀石绿替代药“美婷”和草鱼抗出血病药“血停”,降低草鱼死亡率80%以上;升级“稻田种养”新模式,打造宁夏稻渔空间立体养殖;研发“保水渔业”和“水域生态修复”为代表的生态养殖技术,助力“长江大保护”和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相关研究成果以一作首次在Nature发表,在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围绕鱼、虾、蟹、蚌开发水产新品种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王丽卿教授与上海之鱼结下了整整13年的“鱼水缘”
由js6666金沙安全下载张文博教授领衔,题目为“水产养殖将继续依赖于陆地而不是海洋(Aquaculture will continue to depend more on land than sea)”在Nature在线发表
坚持人民至上,把论文写在江河湖泊上,服务乡村振兴
践行总书记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指示,聚焦老少边穷地区,与地方构建长效合作机制,形成“攻克一批难题、传授一批技术、培养一批人才、支撑一项产业、脱贫一方民众”服务理念,开发了“台湾养蟹"、”西藏养鱼"、“江淮养珠”、“东北稻蟹”、“西南稻虾”等系列特色渔业帮扶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服务老区脱贫,在陕西黄土高原黄龙县开创节水型河蟹养殖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探索出“特色养殖+特色旅游”乡村发展新模式,促进脱贫致富和产业结构调整。
成永旭教授团队在陕西黄土高原黄龙县开创节水型河蟹养殖产业,入选教育部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服务强边固边,秉承“不能怕苦、不怕缺氧、不能缺精神”的信念,相关老师6年27次踏上喜马拉雅山脚长期驻守,攻克亚东鲑人工繁育养殖技术,建成并运行国内最大的集约化亚东鲑繁育系统。助力亚东县率先在日喀则成功脱贫“摘帽”。
王成辉教授团队“一条鱼带动了三乡镇156户442人脱贫”获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服务民族团结,在云南德宏推广稻田虾蟹综合种养,助力傣族同胞增收致富,事迹作为经典帮扶案例被《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
黄旭雄、马旭州教授在云南德宏推广稻田虾蟹综合种养
德宏稻田虾蟹综合种养帮扶案例被《人民日报》报道
服务两岸融合,河蟹养殖技术开启大陆农业技术入台先例,成功打破以往所谓北纬28度以南养不出优质蟹困局,惠及当地乡亲,带动了台湾省苗栗县休闲观光产业发展,开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交流新模式。
“苗栗优质大闸蟹”荣获海峡两岸优质河蟹品鉴会“金秋白玉奖”
苗栗蟹农展示当地养殖的大闸蟹
服务一带一路,响应《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度参与FAO全球水产养殖治理。提供海大方案,领衔制定《亚太地区水产养殖转型白皮书》;输出水产养殖教育和技术,为非洲国家、澜湄和东盟国家培训养殖人才,贡献海大智慧。
举办第四届全球水产养殖大会
举办GSAAP年会暨推进全球生态水产养殖研讨会
吴旭干教授带领澜湄稻渔项目组赴柬埔寨金边开展培训
团队成员被授予苗栗荣誉市民、黄龙荣誉市民、亚东先进科技工作者,两项目先后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经典案例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肯定并向世界推广。
稻田虾蟹综合种养成功案例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向非洲和拉丁美洲推介分享
王春博士荣获《苗栗县荣誉县民证》
亚东科技服务团获脱贫攻坚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