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6666金沙安全下载_官方版|首页

迎评促建(21)丨教育教学系列报道:软件工程系“专创融合”特色课程提高学生学科创新实践能力

发布日期:2024-04-17 责任编辑:刘源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10设置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入了“深化”阶段。《意见》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理念相对滞后,远离专业教育,脱离实践,教师能力欠缺,时效性较弱,指导帮扶缺位,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瓶颈,信息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自2017年起,经过多年探索,打造了“专创融合”特色课程——《软件开发与创新》,旨在解决高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现状,进一步推进二者的一体化发展,培养更多具备软件工程专创融合创新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复杂工程项目需求的专业型创新应用人才,对目前高校探索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和示范效应。

以“点”带“面”的软件工程专创融合课程“大课堂”教学新理念

课程教学团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仅限于课堂的理念,从课程创办之初就秉承“以课堂为圆心”,“虚拟课堂为半径”的“大课堂”教学理念,课堂仅仅是教学环节的一个据点,学生大部分个人、团队作业需要课下花1-2周完成,形成“虚拟课堂”。围绕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任务,学生依托“IOS”俱乐部、学院创新实验室、组织和指导竞赛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网络学习资源等拓展个人和团队的软件工程创新技能,不断扩大虚拟课堂的辐射面,提升学生解决工程创新问题的能力。

经验驱使,顶层设计,设计并提出专创融合课程创新知识体系

基于一年预备课程授课经验、依托教师团队承担双创学科竞赛优势,借助2018版培养方案修订契机,建立了《软件开发与创新》新课程,确立其专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学科竞赛、毕业设计的四联动课程定位。以学生软件工程专创融合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解析软件工程、创新创业知识内涵,重构课程知识体系,理论指引实践,理论和实践并重。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的创新创业项目,通过核心功能演示,能直观地展示项目技术可行性和用户价值,更具有说服力。

四联动的《软件开发与创新》课程定位 

回归专业教育初心,剖析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探索适合软件工程专创融合课程的教学方法

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同创新创业教育均属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知识领域,需遵循“做中学”理念和方法,在实践中学习和提升。在解析二者知识内涵基础上,教学团队总结出教学过程应具备开放性、实践性、不确定性、建构性、能力为本的特征,引入与之匹配的“探究式教学”和“生成性案例”作为核心教学方法,强调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由传统的“教师传授”更改为“学生探究”,学生成为课堂活动主体,教师成为促进者和引路人。学生团队根据兴趣和生活经验选择生成性案例,结合专业知识去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并亲自去实践和反思改进,是最大程度提升学生专业创新实践应用能力的途径。

聚焦专创融合能力产出目标,遵循持续改进动态原则,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全过程、多维度课程考核和评价体系

遵循OBE理念,梳理了课程建设思路。课程目标以软件工程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立德树人视域下的职业素养能力为产出导向,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等设计和改进均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的实时反馈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能力自评问卷调研、目标达成度分析、教学成果反馈来持续改进教学质量。构建了的全过程、多维度课程考核方法,关注学生成长过程和其在团队中的综合表现,大比例提升平时成绩所占比例(60%),以项目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提升为重要考核内容。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软件工程“专创融合”课程设计

经过五年的建设,本课程形成了稳定了教师团队,学生认可度逐渐提升,课程问卷显示学生对该课程满意度有明显提升且连续四年均保持在95%以上,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养均得到大幅提升。通过一轮筹备、四轮正式授课,该课程受益软工学生年均85人,累计约425人,培育创新项目82个,50%的项目已经作为毕业设计选题使用,60%的项目已经用来参与双创或学科竞赛、大创项目立项等,受益学生累计获得省市级奖项68项,国家级奖项25项,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46项、市级24项。课程辐射效应大大提高了软工学生质量,其毕业率和IT行业就业比例均有大幅度提升。软工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累计申请和获得知识产权18项,发表核心论文4篇。专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在学生保研、考研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各类省市级、国家级竞赛中获奖突出的学生被保送或考到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知名高校深造。

该课程先后获得了院级课程建设项目、校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校级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结题优秀)、教育部产学协作协同育人项目的认可和资助,并获得了基于OBE理念课程建设验收校级优秀课程、校级优秀实践项目等荣誉。课程教学团队还获得了校级优秀教学团队3项,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市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发表成果相关教改论文8篇(其中6篇北大核心),以主要完成人参与上海市本科重点教改项目2项,负责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1项,校级一流课程4项,参编教材2本,思政案例集1册。本课程虽然以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为授课对象,但其对推进其他应用型本科专业的“专创融合”课程建设也具有较好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供稿:信息学院)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