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6666金沙安全下载_官方版|首页

行走祖国大地 投身强国建设 |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考察足迹看乡村振兴之——湖南篇

发布日期:2023-08-19 责任编辑:蔡霞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81设置

近日,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开展的循着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考察足迹看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在校团委副书记方晨光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湖南,开展实地走访学习。

远山的期盼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覆盖范围最广、治理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攻坚战打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在此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引领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七月的气候有些许炎热,先前的暴雨让空气中微微带有一丝凉意,实践团队成员来到了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交流的村民石大姐家中,这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石大姐身着苗族服装,闲适地倚靠在自家客厅的木椅上,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过去曾有一首童谣在十八洞传唱“有女莫嫁梨子寨,一年四季吃野菜,山高沟深路难走,嫁去后悔一辈子”。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1668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8.8%,贫困人口占全村总人口的56.8%,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亟待完善。村民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没有集体经济,群众对脱贫致富缺乏信心,“等、靠、要”思想严重,内生动力不足。现如今,十八洞村已形成乡村游、猕猴桃、劳务输出、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88元人民币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村集体经济从过去的空白增长至380万元。

 实践团队与石大姐交流合影

在过去,这里曾是四面漏风的屋舍,现在大门两侧挂着红底黄字的一副对联“领袖深情千秋颂,脱贫伟业万载弘”,门楣处横批“人民至上”闪着金光;屋檐高高的大红灯笼下,两挂金灿灿的玉米棒将这栋古老的木屋装扮得更生动,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过去当地老百姓贫苦的生活已不复存在。团队成员聆听着石大姐介绍着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交流时的情景,如数家珍介绍这些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指引下当地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

总书记亲民爱民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八洞村梨子寨,如今,实践团成员沿着总书记走过的路,感受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沿着石板铺成的路,队员们来到了退休人民教师杨东仕家中,杨老师为团队成员生动描述当时总书记来时的情景。习近平总书记来村里视察当天,碰上了准备出门的杨老师,总书记主动走上前,和他亲切握手交谈,与杨老师拉起家常。当晚,杨老师激动得辗转难眠,写下红底金字对联“共产党领导福泽万代,习主席握手温暖人心”,横批为“幸福人家”。

实践团队与杨东仕老师交流合影

一大早,团队成员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步伐来到十八洞精准坪广场,当地村民为团队成员描述当初的总书记来时的场景,总书记与村干部、村民围坐在一起,拉家常、谈发展,总书记说“我这次到湘西来,主要是看望乡亲们,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感到责任重大”。队员们驻足在广场,听着村民讲述着总书记来时的经历,深刻体会着总书记的亲民为民的情怀。在广场上,队员们迎着初升的太阳,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表达对党和祖国的无限忠诚与热爱。

实践团队在十八洞精准坪广场重温入党誓词

感受苗绣的独特魅力

苗绣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红色、绿色、蓝色……飞针走线五彩缤纷;绣、插、点、挑……制作手法千变万化;龙凤纹、鱼鸟纹、蝴蝶纹……刺绣图文寓意丰富——这便是苗绣。团队成员来到十八洞苗绣实践实习基地,在这里亲切的苗族阿姐为队员们介绍苗绣这项传统手工业,讲述着苗绣给她们的生活带来的深刻改变。曾经的苗绣只是苗族妇女衣物上的饰品,现在特色的苗绣作品已被制成的扇子、香囊、吊坠、胸针、耳环等不同的样式,苗绣已经走向全国,成为促进当地增收的重要来源。

十八洞苗绣乡村振兴示范基地负责人汪志华老师介绍说:“这些年来,我们深入挖掘本地特色苗绣的文化内涵,结合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将苗绣艺术巧妙地融入到帆布袋、围巾、手镯、胸针、文具等日常生活用品开发设计中,受到市场青睐。”队员们不禁感慨,古老的苗绣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许多苗族绣娘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挣,也有传承的徒弟。

十八洞苗绣成品展

实践团队与十八洞苗绣绣娘交流

特色茶文化走出致富路

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十八洞村巾帼茶艺社为十八洞村民的脱贫致富发挥着模范带头作用。在茶社负责人阿姐的讲述中,队员们了解到十八洞村作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做好茶产业这篇大文章是十八洞村人民心中的头等大事。

在政府的推进下,“花垣十八洞黄金茶”满山飘香,茶叶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并建立了2个万亩茶园,28个千亩茶园,107个百亩茶园,12个乡镇实现茶叶产业全覆盖,此举使得当地茶叶成为享有“中国十八洞,世界黄金茶”美誉的世界级名茶。在座谈中,队员们聆听着阿姐讲述着当地女性依靠茶产业增收致富的一个个故事,感受到来自阿姐们脸上洋溢的幸福。

实践团队参观十八洞村巾帼茶艺社

实践团队与十八洞村巾帼茶艺社负责人座谈交流

扎染、蜡染技术带来别样的“蓝”

蜡染、扎染、镂空印花统称为我国三大蓝印技艺。苗族蜡染制作手工技艺源远流长。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史书上曾有“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的描述,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到了清明时期,蜡染已经盛行于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广大村寨,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扎染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于黄河流域,据记载,早在东晋时期,扎结防染的绞领绸已经有大批生产,扎染既朴实无华又天然成趣,这支古老的染缬奇葩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特而奇妙的美姿根深蒂固地生长在人民中间,点缀并美化人民的生活。

实践团队与非遗蜡染手艺人麻莲针老师交流

团队成员与十八洞村“蜡的世界”创始人、蜡染世家负责人、非遗蜡染手艺人麻莲针老师围坐在一起,听她讲述着蜡染技术的传承和创新。麻莲针老师介绍道,蜡染是一种以蜡防染的传统手工艺印染技艺,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出特殊的“冰纹”,因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尤具魅力。

在麻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亲手体验扎染和蜡染的工艺流程,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魅力,被苗族传承千年的技艺深深折服。听负责人介绍说,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力回到村里,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纷纷返乡创业,建设家乡,一群有想法、有冲劲的年轻人正在用创新和实干精神点亮十八洞村的未来,擦亮红色名片,大步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千年学府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始建于公元976年,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岳麓书院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脚下,其与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河南的嵩阳书院和应天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岳麓山是南岳衡山最后一座山峰,是第七十二座山峰,作为南岳衡山的尾峰,所以则名岳“麓”,麓即是尾的意思。

实践团队参观岳麓书院

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一路走进岳麓书院。团队成员刘祥平看到牌匾上的“岳”字,觉得很像监狱的“狱”字,讲解员解释说:“在中国古代山之尊者为岳,只有皇帝御赐才能用这个岳字,而岳麓书院就是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所赐。”

踏入岳麓书院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八个大字,成员陈涵询问讲解员这八个字的涵义,讲解员说到:“只有楚国才华横溢,在这里才是最为繁荣昌盛的。”但是她也表示到,“唯”字表示“唯一、只有”,但这样的表示比较独断,因此一般大家都称其为:“楚有才,斯为盛。”

参观过程中,队员们了解到,岳麓书院设置了湖南大学移动思政课的一个教学点,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2020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考察,与师生们亲切交流,为学校开设的移动思政课堂点赞,说这个讲法是对路子的,并强调“要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准备返回时,勉励同学们要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珍惜时光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本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走好人生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实践团队跟随讲解学习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岳麓书院时情形

实践团队参观中国书院博物馆聆听讲解

岳麓书院是一座千年古建筑,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寻访岳麓书院,队员们仿佛穿越了时光,回到了古代的学堂。在这里,队员们感受到了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瑰宝。团队成员解建伟说:“岳麓书院融合了历史与现在,在历史传承、旅游服务、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赢得了多地游客的青睐,已然成为展示历史书院文化、湖湘精神的重要窗口。”

红韶伟人,亘古流传

毛泽东同志故居位于中国湖南省韶山市,是毛泽东主席的出生地和成长地。故居建筑风格兼具湖南民居和湖南山区特色,保存了毛泽东童年时期的家具、学习用具和书籍等历史文物,毛泽东青少年时期的主要居住区展示了他的家庭情况和青少年时期的居住环境,并且还保留了毛主席及其亲属的文物和亲友信件。纪念馆分为生平展区、纪念馆专题展区、南岸私塾和毛氏宗祠等,被誉为中国革命圣地之一,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看那边好壮观的荷花欸!”顺着实践团成员程琪的声音望去,只见庭院旁边广袤的稻田随着风声在沙沙作响,旁边的池塘中的荷花更是亭亭玉立,毛泽东同志故居就坐落在这一片秀美的景色中。靠近毛泽东同志故居,巍然耸立着“毛泽东同志故居”牌匾,令人肃然起敬。

实践团成员走进毛泽东旧居,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整齐排列在书桌上的文稿和文件,记录了毛主席关于躬耕于革命事业的规划和计划的每一步,摆放在书架上的名著和诗书,传递出主席渊博的学识,队员们边走边看,感受着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

实践团队参观毛泽东同志故居

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读过书的私塾旧址

南岸私塾是毛泽东少年时期读私塾的地方,位于韶山土地冲,坐西朝东,坪前有毛泽东少年时代曾经游泳的池塘。进入大门,一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对联映入眼帘。实践团成员陈涵看到后满是欣喜地讲到:“我小学的语文老师就经常用这个对联来给我们强调学与思的重要性。”

品味人文经典,传承湘西风土文化

湘西州博物馆建于1957年11月1日,是迄今为止湖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级博物馆。馆舍按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设计建造,主体建筑由湘西民俗风情馆、湘西剿匪胜利纪念馆和湘西剿匪胜利纪念碑等组成,两馆皆为仿古四合院式琉璃瓦建筑。刚到达湘西州博物馆,一座气势磅礴的建筑映入眼帘,队员们加快脚步,走入湘西文化。对于湘西而言,风俗是其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要了解湘西,首先就得了解湘西的风俗。

实践团队参观湘西州博物馆

就在游览进行之时,团队突然发现团队缺少一名成员,就在大家急忙寻找之后,才发现团队的程琪同学正在目不转睛地欣赏土家民居,队员们才明白,原来是传统土家民居让她忘记了时间,让队员们不禁感叹湘西风俗所呈现的吸引力。可以说,湘西风俗是一杯冷水浸泡的新茶,它的清香,它的纯美,它的甘甜,将随着岁月的积淀而日渐香浓,愈加浓烈。

方晨光老师为队员们讲解“攻打燕子洞”等历史事件

随后,团队成员进入到《血性湘西》展厅,团队成员在展厅红墙面前站立良久,心中响起一句话“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陈涵同学也拿起手机扫起墙上的二维码,细细品读湘西人民英勇抗战的英雄事迹。在学习过程中,方晨光老师对“攻打燕子洞”,“一二八师整编受训”等历史事件进行深入讲解,让队员们了解到湘西人民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光荣事迹,同时也理解了“血性湘西”四个字的深刻内涵。

湘西州博物馆之行,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传承和发展是湘西文化的永恒主题,湘西文化既要传承古老的传统,又要根据现代化的需要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湘西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扬光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进而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特色文化。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循着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考察足迹看乡村振兴专项社会实践湖南队在为期4天的实地调研活动中,收获满满,队员们在实践中亲身感受了文化振兴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深刻变化。

(供稿:校团委;摄影:实践团队成员)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