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校团委牵头组织开展的循着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考察足迹看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分赴贵州、湖南、宁夏、内蒙古等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考察足迹,深入了解和学习当地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乡村建设等方面的特色、成就,透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区域发展,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和现实演绎。实践团队第一站在校团委挂职副书记、马院专业教师李佳薇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国西南深处的多彩贵州,开展实地走访学习。
花繁叶茂,迷人乡愁
昔日“荒茅田”,今日“花茂村”。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团队成员首先注意到这里沿途的房屋上都刻有红色的五角星,经过村支书介绍,原来花茂村过去是红军长征途经之地。当年,红军队伍来到花茂村停留、住宿,并在相邻的苟坝村召开会议,而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实现历史转折之后,又一场十分重要的会议。如今该村以美丽乡愁为主导、以绿色发展为引擎、以留住人才为依托,完成了从贫困村到小康村的蝶变,实现了农业兴、农村富、农民笑的目标,为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成功衔接闯出了新路。
花茂村副书记田云跃自豪地向实践团队介绍道:“花茂村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促进闲置土地进行流转,由合作社进行集中管理,积极开展稻烟轮作、稻+鸭、稻+蛙以及稻菌轮作,花茂村实现了一地多收不仅提高土地利用率,还增加了居民收入。现在,花茂村年人均收入超过2.2万元,居民生活红红火火。习近平总书记来之后,外出务工的乡亲们看到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文旅农融合的发展趋势,外出务工村民数量从50%骤降到约10%。”
当大家走进花茂村,一边感受着乡村小径鲜花怒放,一边看到道路两旁房屋干净整洁,怪不得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有感而发:“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大家深表认同。利用午饭时间,实践团队特意来到花茂村“红色之家”,这是村子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2015年贵州之行,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红色之家”农家乐和村民们围坐在院子里聊家常的情景,农家乐的主人王治强仍然记忆犹新。5年多来,王治强在院子里一直保持着那天的摆设,同学们看着农家乐墙上悬挂着的习近平总书记到访此地的照片,大家都仿佛听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的话语。“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而这句话也成为了著名的“两笑论”。
生态产业振化屋,苗绣针线绘锦绣
实践团队次日来到了贵州省黔西市化屋村,化屋村位于乌江六冲河与三岔河交汇处北岸,主要居住着苗、彝、汉族,其中苗族占96.7%,是黔西最具代表性的苗族聚居村落。而乌江,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天考察的第一站。“江从白鹭飞边转,云在青山缺处生”,如今的化屋村峡谷壮美、碧水如黛、画船徐行,特色民居依山层叠、错落有致,沿河而建的农家乐不胜枚举,过往的游客摩肩接踵。行走在下山的景观小道上时,大家纷纷掏出手机留下这美轮美奂的乌江百里画廊美景,争先恐后打卡拍照,谁能想到昔日的化屋村只是一个被悬崖峭壁阻隔的贫困山村?
实践团成员从村委了解到,依托于乌江六冲河段的自然风光,化屋村现有39家农家乐、21家民宿、23户移动商铺,还组建了一支导游队。2021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9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2022年,化屋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5万元。相比于2019年增长了一倍有余。团队成员周易感叹道:“化屋村昔日的悬崖峭壁,阻隔了祖祖辈辈走出大山的路;如今的‘悬崖经济’,造就了化屋村的乡村振兴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好路子,化屋村把民族文化特色和产品特色结合起来。为了让苗绣焕发新的生机,化屋村民杨文丽带领团队将传统与时尚相融合,创新开发出抱枕、钥匙扣、T恤等符合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的文创产品。同学们在拍摄视频时抱着可爱的哆啦A梦玩偶爱不释手,不一会儿又有人驻足停留在引人入胜的苗族传统服饰前。
实践团队参观了化屋村开设的专门的文创直播间,用于推广销售化屋村的苗族特色文创产品,直播让扶贫车间的苗绣走出了贵州推动苗绣从“指尖技艺”转变成“指尖经济”,“线上线下”年销售刺绣蜡染制品达160万元,并帮助当地60余名绣娘实现就业。团队成员陈薄羽提到:“文化不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化屋村在持续深挖民族文化内涵方面注入创意活力,又把苗绣、蜡染、草编等苗族特色产业做出品牌、推向市场,走向世界,更好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
国家使命 贵州担当
实践团队第三站来到了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再次强调“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据工作人员介绍,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展示中心是贵阳市打造的一条集全球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展示和合作交流区功能的产业大道。主要由“数字产业化”、“国家安全靶场”、“数字化治理”调度平台等主题板块组成,全方位展示了贵州以大数据为引领的探索实际和创新成果。
贵州抢抓机遇,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大数据创新应用等方面开展系统性试验,奋力实现数字经济先导产业崛起。中国电信、华为、腾讯等企业的数据中心纷纷落地贵州,截止到2022年6月,贵州已建成超大型数据中心11个,成为全球集聚超大型数据中心最多的地区之一。贺俊源同学在利用手机拍摄之余注意到,自己在大数据中心拍摄的新照片和视频,其实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自动上传到了贵州大山深处的云上数据中心库里,形成了安全的备份。
团队成员不禁好奇询问道:“那么多大数据中心怎么降温的呢?会不会破坏生态环境呢?”讲解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词:贵州的喀斯特地貌,贵州也被称为“喀斯特王国”。在地下水与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等的作用下,在贵州形成了一个个大型的溶洞。把数据中心建在山洞里,利用天然低温降低空调的使用频率和能源消耗。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7月30日,贵州队的同学寻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来到了实地调研的最后一站——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金阳街道金元社区。一进入社区,映入眼帘的休闲广场竟略显眼熟,余满江同学细心地指出,在21年的春节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这里的社区广场为全国人民送上新春祝福!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城乡社区组织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好,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区有服务,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金元社区位于贵阳市中心腹地,占地0.95平方公里,居民近4000人,交通网络发达,生活配套成熟,区位优势明显。成立之初,社区存在党员队伍老龄化、组织观念弱化等问题,在社会治理中面临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多等挑战。由于管理和服务水平没跟上,社区居民对公共事务参与的积极性很低。面对同学们热情地提问变化原因时,社区袁书记自豪的强调道:“党建引领+8支志愿服务队!用一句话说便是推进党建网、平安网、民生网三网融合”!
构建党建网,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金元社区近年来在86名正式党员的基础上建立党总支,按片区设立2个党支部、6个网格党小组,并结合辖区党员能力优势和所学所长,组建了红满园宣讲队、小棉袄志愿服务队、手拉手法律咨询队、红袖标巡逻队、天行健太极拳队、凤舞金元舞蹈队、翰墨书香老年书画队、西江月民乐队8支志愿服务队,由8名党员担任队长。在“社区党总支+片区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志愿服务队”四级“党建网”下,金元秉着“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原则多元化开展社区党政活动,极大程度提高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织密民生网,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金元社区和22所律所合作,建立公益法律服务志愿团,开设免费咨询,低偿代理服务。社区开通“微心愿”平台,居民手机扫码即可填写心愿,按时收集、梳理“微心愿”,通过台账式管理,优先解决呼声高的诉求,做好跟踪反馈。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1%,居民老龄化情况突出,社区成立了“小棉袄”志愿服务队、养老服务站,进行上门服务、定点服务、集中服务,更好满足社区老人需求。社区还构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15分钟,就能到达社区养老服务站、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托育服务中心、超市等地,社区居民可以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短短15分钟,“圈”出了居民生活的便利,更“圈”出了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筑牢平安网,汇聚基层治理磅礴力量。社区相继建成综治中心、“数治小区”智慧管理平台、法治广场、法律图书角,组建法制义务宣传队,增强社区居民法制安全意识。凭借整合多元力量筑牢平安建设防线,居民的安全感持续增强。
循着习近平总书记乡村考察足迹看乡村振兴专项社会实践贵州队在为期5天的实地调研活动中,收获颇丰。队长贺俊源感慨道“贵州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大数据等新兴产业,不仅走出了一条新的发展路子,更走出了一条环保的路子,值得我们深思其中的道理!”
(供稿:校团委;摄影:社会实践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