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而耕地资源是粮食安全生产的基础。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js6666金沙安全下载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管卫兵教授带领团队在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科技兴农,以渔改碱,服务乡村振兴。近年来,由于管卫兵团队长期扎根宁夏,大规模推广陆基生态渔场构建技术,在宁夏脱贫攻坚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其技术对盐碱地改良具有较好的效果,该技术已经由宁夏推广至内蒙古达拉特旗地区。为了探索出适合内蒙古达拉特旗地区农业发展道路,为当地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力量,海大师生不畏烈日,背上行囊远赴内蒙,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深入基层,不惧辛苦,为当地盐碱地改良提供技术支持,助力达拉特旗乡村振兴建设,用实际行动践行海大“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的初心与使命。
因地制宜,着力破解当地盐碱地水产养殖产能问题
盐碱土是目前世界上广泛存在和分布的一种土地类型,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内蒙古自治区达拉特旗现有耕地面积225.3万亩,其中盐碱化耕地面积约56.7万亩,占全旗耕地总面积的25.2%。为了更好了解当地农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团队成员达到实践地后,主动去田间地头与农户们交谈,开展实地走访调研。调研中了解到以前东海心村很多地方都是搁荒的盐碱地,当地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地势低洼平坦,地下水交替流动,处于季节性的滞流状态,盐渍化严重,直接影响和抑制了内蒙沿黄地区的农业和粮食生产。低洼盐碱地的显著特点是地势低洼,且低于周边田地,极易造成盐碱地下水与地表水的积累,也容易造成土壤盐分的累积,盐碱土作物产量极低,而盐碱水无法被人畜引用,不能用于灌溉,也无法直接用来进行水产养殖,使农业发展受限,针对当地特殊情况,实践团队积极制定研究方案,思考对策。
南美白对虾在达拉特旗养殖已近十年时间,但是由于盐碱地池塘养殖水质普遍存在pH高,缓冲能力差等制约因子,存在池底易渗出盐碱水、盐碱成分的问题,加上缺少专业技术人员长期跟踪指导养殖,以及缺乏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养殖户,导致无法把握养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使得达拉特旗地区的对虾养殖无法获得稳定产量。实践团队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利用陆基生态渔场技术和以渔改碱、稻渔共作等绿色循环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形成了稻、虾、蟹共生的循环体,充分提高稻田湿地的土地利用率,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发展复合型生态高值农业,通过在盐渍较重地区开挖池塘,发展水产养殖已年亩均增收2000多元。
盐碱较重的土地
稻蟹田
与农户交谈了解当地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科学方法调好养殖水质
内蒙古沿黄联农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达拉特旗水产养殖的示范基地,然而合作社里的养殖户仍然缺乏对各种水质指标的整体认识,以及饲料投喂盲目、动保产品使用不当的问题,缺乏系统的养殖管理。团队负责人余鑫瑞和其他团队成员通过定期监测水质指标、日常巡塘、检查对虾状况,制定了每日管理计划,囊括水质监测反馈、饲料投喂、动保产品的使用等方面,使得日常的养殖工作变的更加系统化。通过指导养殖户认识水质指标和各个动保产品的作用以及用量,强化了养殖户对于池塘生态系统的认识,逐渐了解如何通过动保产品的使用来维持良好的水质。
水质改良是盐碱地水产养殖成败的核心,也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针对盐碱地池塘水体pH和碳酸盐碱度偏高、缺乏营养物质、池底易渗出盐碱成分等问题,团队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对水质进行改良和调控:注入黄河水,降低水体矿化度、pH和碳酸盐碱度对养殖生物的影响;鉴于盐碱土壤是池塘养殖水质高碱性的原因,因此在养殖前使用牛粪铺满池底,运用物理阻隔的方式,减少土壤和水体的盐碱交换;有机肥中同时富含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通过监测放苗期间的水质,发现前期水温为22-25℃,适合硅藻生长,因此在放苗前期,通过施用硅藻藻种,配合有机肥释放的营养,获得了优质的“肥水”;为了避免藻类过度繁殖导致pH急剧上升,利用大多微生物代谢产物偏酸性的特性,定期往水体中施用EM菌和乳酸菌,利用菌—藻相互作用,稳定良好的藻相和菌相。公司负责人张福宽高兴地说:“你们来之前,我们在另外一个池塘放的虾苗活力不好还偷死,现在发现,原来是这么多工作都没做到位,有懂行技术员的指导就是不一样。”
池塘水质监测
检查对虾生长状况
指导农户使用动保产品
构建稻蟹—对虾池塘耦合生态系统,助力盐碱地绿色种养殖
2019年管卫兵团队和达拉特旗农牧局在达旗东海心村的一处多年搁荒的盐碱地上开创先例进行稻蟹综合种养,积极开展稻蟹综合种养获得成功,服务的合作社基地初见规模,通过示范方式助力鄂尔多斯市盐碱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为推动盐碱水域渔业生产贡献了技术力量。
今年,管卫兵带着社会实践团队进一步优化了综合种养殖系统,通过将稻蟹—对虾养殖池塘进行耦合生产,解决了养殖后期对虾精养池塘富营养尾水的去向问题和对虾养殖尾水中钙离子的损失问题。稻田养蟹能松动土壤,改善土壤生态环境,培肥地力。而稻田作为一种湿地,能对富营养水体进行净化,降低水体的氮、磷含量。养殖水体中残存的氮、磷营养元素是水稻生长所必须的元素,水生动物可以将水稻不易吸收的氮元素转换成氨态氮供水稻吸收利用,在提高水稻对氮、磷营养元素利用的同时,减轻了养殖水体中残存的氨态氮等对养殖水体的污染及对水生动物的毒害。
通过池塘—稻田水体循环流动,加快了盐碱地洗盐排碱速度,有效降低土壤盐碱含量,增加盐碱地有机质含量。由于对虾精养池塘会定期补充钙元素以促进褪壳,因此水体中有丰富的钙离子含量,通过在稻田中养螃蟹,能够充分利用排进稻田的虾塘水中的钙离子,避免造成浪费,进一步提高了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通过构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既实现了荒地的有效利用,又拓展了农民的增收致富渠道,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管卫兵指导养殖户生产
下地笼
制定每日管理计划
准备往稻田里放螃蟹
团队指导老师管卫兵教授经常强调要知行合一:“科研只有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意义,只有去做了才知道是否正确,但如果没有理论学习支撑又如何开展实践”,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坚持“自找苦吃”,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亲身实践,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彰显了海大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供稿: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校团委;摄影:社会实践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