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葛志浩,见习记者:金玉蓉)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后,海洋里的核污染究竟会如何扩散?这一问题牵动众人心。今年6月,我国国家海洋局派出专业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队伍,在历时18天的航行调查后,于日前得出初步结论:尽管核泄漏已显著影响日本以东及东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但截至目前,我国海域仍未受到影响。
核污染大于日方公布范围
今年3月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以来,我国始终对此保持密切关注。
从6月16日到7月4日,国家海洋局派出专业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队伍,从厦门起航赴日本福岛以东海域,开展西太平洋海洋环境放射性监测工作。在历时18天、航程共计4735海里后,监测人员从位于日本福岛以东的25.2万平方公里公海海域取得的首批海水样品中全部检出了放射性核素铯-137、锶-90以及正常情况下海水中无法检出的铯-134。
监测中,工作人员经比对后发现,该海水样品中铯-137和锶-90的最高含量分别超过我国海域本底范围的300倍和10倍,同时铯-137和铯-134最高含量均超过我国海水水质标准。“从日本方面5月份公布的资料来看,日本福岛近岸300公里的海域受到放射性污染,而我们此次的监测结果表明日本福岛以东800公里以内25.2万平方公里的公海海域已受到显著的放射性污染,远远大于日方公布的影响范围。”在国家海洋局昨天下午发给晨报记者的邮件中,国家海洋局明确表示,这一结果表明“日本以东及东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已受到福岛核泄漏事故的显著影响。”
核污染物现一路往东流动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日本福岛核废物或已进入中国海域”,然而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司相关人员昨日明确表示,核泄漏目前虽然已显著影响日本以东及东南方向西太平洋海域,但尚未对我国海域产生影响。
我国海域是否会受核泄漏影响?这些“核废物”又会通过怎样的途径流入我国?对于这两个引发公众关注的问题,国家海洋局在回复晨报记者的邮件中称,目前“不能排除核污染物进入到我国管辖海域的可能性”。
根据海洋环流与核污染物扩散关系的研究,专家提出福岛核污染物入海后可能存在多种移动路径。比如日本附近海域存在极其复杂的中小尺度涡动,一旦这些涡动将部分放射性污水引导至太平洋西南方向,那么我国管辖海域就会出现核污染物。但相比之下,福岛核污染物最有可能,也是目前事实证明的流向是,在海洋中“黑潮流系”的带领之下,一路往东流动。
理论上,福岛核污染物有一定可能流入我国管辖海域,但目前这只是一种假设而已。此外,国家海洋局表示,要准确判断和预测核污染物的输运及其对海洋环境、海洋食品安全的影响,还需要加强并持续对福岛以东海域和我国管辖海域实施海洋环境放射性综合监测。
鱼类将长期受核污染影响
不过,虽然我国管辖海域暂未受核泄漏影响,但仍有观点认为,由于海洋核泄漏会对海洋生物特别是鱼类产生长期的影响,因此我国也需要对海洋生态环境进行长期、持续的监测。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称,对于鱼类,除了它们的皮表会受到含有超标放射物质的海水污染之外,它们还会通过呼吸及摄食将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内。
专家表示,一般而言,核污染物通过海洋食物链在鱼体内积累到显著的浓度需要有一定的过程,虽然暂时不会在鱼体内有明显的积累,但从长远来看,鱼类受到等于或高于有效剂量的辐射还是会引发“负面效应”,包括导致生命力下降, 破坏其组织和细胞再生功能等等,进而造成鱼类种类减少,甚至那些对放射性敏感的鱼类的灭绝。“放射性物质经海洋生物富集并经食物链传递、生物放大和累积,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乃至人类健康产生的长期影响将不容忽视。”国家海洋局认为,此次监测出的放射性金属元素铯-137和锶-90,两种元素都要经过约30年的衰变才能渐渐消除,因此对海洋的影响较为持久。
记者了解到,由于核泄漏导致食物受影响的例子以前曾有发生。如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后,由于放射性物质在湖泊环境中长期存在,英国一些农场的产品出售限制至核泄漏发生后的30年,而在前苏联一些地区的农产品(包括鱼类)限制至少50年。而我国沿海捕捞产量较高的鲐鱼、竹荚鱼、鳗鲡、太平洋褶柔鱼、远东拟沙丁鱼、秋刀鱼等捕捞对象,也是在日本沿海分布较多的主要捕捞种类且多是高度洄游性的种类,它们是否会受到日本核泄漏影响,目前也受到有关专家的质疑。
但是,对此担忧,也有海洋专家保持乐观。“我国沿岸鱼类的洄游是从外海,就是我国200海里的外海往近海洄游或者是我国家沿岸由南往北游。”js6666金沙安全下载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陈新军表示,按照鱼类活动规律,太平洋的鱼类不可能洄游到国内海域,因此市民不用担心会食用到受污染的鱼。
(来源:《新闻晨报》 2011年8月16日A1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