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彭德倩)高考在即,市教育考试院传出信息,本市今年共有6.1万余名考生报名参加秋季高考,创下2008年以来的又一新低。与此同时,全国考生人数也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1000多万人,降至2010年的946万人。
报名人数为何逐年减少?考生上大学是否更容易?对全国2000多所高校来说,一场“生源危机”是否已渐渐逼近?它对高校又意味着什么?
2016年方有望回升
数据显示,本市高考报名人数近年来不断减少,2008年考生为9.9万人,2009年8.7万人,2010年6.6万人。上海的变化并非个案,教育部相关数据表明,全国高考人数也几乎同时划出一道干脆的下折线:从1999年扩招开始,十年内全国高考人数从288万人增至1040万人,而到了2009年,考生总数较前一年下降4%,2010年再降10%。
市考试院有关负责人分析,考生人数变动的主要原因是适龄入学人口总量减少。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我国年人口出生量呈现波动式下降趋势,由此形成的多米诺效应已经逐步从小学、中学传导至高等教育领域。可以预期,受到十几年前出生人口规模减少的刚性约束,近几年出现的高考人数减少现象将持续一段时间。随着适龄入学人口数量的“谷底”过去,报考人数有望在2016年前后止跌回升。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因素是“低龄留学”——部分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直接申请海外高校入读。从1978年到2010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生总数190万余人,其中高中学生比例虽仅占极小部分,但仍逐年提升。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75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其中84万学生放弃高考,这部分学生中因出国留学而弃考者占21.1%。在有的省市级示范高中,出国留学人数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此外,随着我国在上海、江苏、河北、吉林等十多个省市推广平行志愿录取,录取时分数优先,“高分落榜”情况大幅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再次高考的往届生数量。
狼来了,先吃最弱的羊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道很简单的算术题:若把全国考生人数作为分母,全国高校招生计划作为分子,在前者连年减少,后者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高考录取率将有所上升。但专家指出,这并不意味着考大学就一定更容易了。以上海为例,近两年,一些部属高校在沪的招生数逐步向教育部提出的 “属地化招生比例不超过招生总数30%”的规定靠拢。而一些市属高校招收外地生源的比例也在逐步扩大,比如js6666金沙安全下载以往一届新生中上海学生与外地学生比例是6:4,如今倒了个个儿,成了“四六开”。
考生人数逐年减少,对高校意味着什么?专家用“狼吃羊”来打比方。当“生源危机”的狼冲进我国2000多所高校组成的“羊群”,首当其冲的,一定是最弱的羊——部分公办高职高专和民办独立院校。我国高招计划如同金字塔,参加第一批次本科录取的招生计划约占10%-20%,第二批次的约占30%,公办高职高专和民办独立院校在数量上占了“大头”。但与一些知名院校相比,它们在师资力量、社会美誉度等方面都相差甚远,并非绝大多数考生报考的首选。其次,在我国现有分批次录取的制度下,它们基本处于第三批次,在录取流程中也不占先机。
“领头羊”同样不可高枕无忧。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强调,如果部分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危机在于“数量”,国内名校应该担忧的就是 “质量”——越来越多优秀高中生选择国外高校,即使六七年后我国高中应届毕业生人数有所回升,“尖子生”看重的依然是更好的高等教育质量。因此,高校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机制已势在必行。否则,虽然短期内可以凭借国内生源基数大的特点保持“国内一流”,但绝非长远之计。
生源减少危中有“机”
专家指出,高考生源减少,危中更应见“机”。对高校自身、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而言,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首先,随着生源减少,在教育资源较为集中的地区,高校顺势减少在本地的招生名额,增加对中西部和不发达地区的投放,以此逐渐缩小各地招生指标差距,促进高考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去年的数据显示,西部省区招生计划共161.4万,较前一年增加约12万;中部省份招生计划共安排184.5万,较前一年增加约11.6万,增幅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教育部直属高校共减少在属地招生计划6000余名,调出计划主要投向河南、安徽、广西、河北等省区。
其次,生源危机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良机。当入学压力减轻,高校才有更多空间完善学科发展的基本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水平。研究型大学应进一步创新机制,培养拔尖人才。部分高职高专院校不妨加快调整专业的步伐,力求与市场吻合,优化现有主干专业,实行校企深度合作,增强办学生命力。
也有专家认为,当前也可适当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日本、韩国都经历过高等教育高度扩招时代,前期千方百计扩大办学规模,后期学生人口减少,造成高等教育生源短缺。其采取的策略是大量吸引留学生,以弥补本国生源的不足。当然,这些都须以提升我国高校教育质量为基础。
(来源:《解放日报》 2011年6月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