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6666金沙安全下载_官方版|首页

解放日报整版报道我校专家推广生态养殖工作

发布日期:2007-10-30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676设置

      10月29日,解放日报新闻视点栏目以“阳澄湖,环保抉择中的蟹和水”为题,刊发了该报记者尤莼洁采写的反映我校教师把学问做在江河湖海,服务三渔的详细报道。现摘登该文如下,供学习参考。


      上海水产大学教授王武,最近成了阳澄湖区“最受欢迎的人”。好几个产区的“阳澄湖大闸蟹评比”,都邀请这位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工程的首席专家参加,而在过去,这种评比更喜欢邀请美食家。
    这和一场正在进行中的环保治理行动有关。夏初的蓝藻暴发,带来了席卷太湖全流域的治污大战,整治对象包括阳澄湖的网围养殖。根据《“十一五”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2008年5月之前,总面积18万亩的阳澄湖,网围养殖面积将从目前的8.06万亩缩减至3.2万亩。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王武带领水产大学的教授博士服务团赴阳澄湖养蟹区开展了“水质修复生态调查”,与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阳澄湖湖管会等部门探讨了阳澄湖未来的发展之路,还专门为养殖户举办了一堂免费讲座:河蟹生态养殖新技术。“那天听课的人真多,我去晚了,只能站在走道里。”蟹农老苏告诉记者,“阳澄湖要缩网围了,将来怎么养蟹大家心里没底,都想听听上海的专家怎么说。”
    “要大闸蟹还是要干净水”,媒体以“生死抉择”来形容“中国农业第一品牌”遇到的这次环保治理行动,但在水产大学的专家们看来,这或许是蟹与水双赢发展的契机。
    网围的前世今生
    “明年一下子缩那么多网围,我家不知还能不能养上蟹。”
    42岁的蟹农曾水官在阳澄湖承包了一个网围,共30亩水域,全家“靠水吃饭”。不过,他似乎暂时还顾不上考虑明年的生计,眼下正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待会还有上海客人来买蟹”。曾水官土生土长的村庄就叫阳澄村,位于阳澄湖中部一个半岛上,属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嘉靖年间状元申时行盛赞此地“无边水泽神仙境,虽有乾坤鹦鹉洲”。
    站在岸边眺望阳澄湖,波涛不兴,水天一色,确有几分神仙意境。只是这种意境在乘船离岸后不久就消失殆尽,触眼所及是密密麻麻的网围,把湖面一块块分隔开,快艇只能在其间的狭小水道中穿行。同行的水产大学讲师张文博告诉记者,网围固定了鱼蟹的活动范围,方便人工投饵。相比自然放养,网围能使单位水域的产量翻几番,但副作用是加快水体富氧化,易引发蓝藻。
    在曾水官眼里,网围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划定各个养殖户的领地,使自家的蟹不至于跑到别人家去。以前养蟹人少时,一个网围有几百亩大,后来家家都想养蟹,水域有限加上环境压力,苏州市出台了户均承包不得超过30亩的规定。在阳澄村,村干部据此划着小船、拿着长绳把湖面按30亩一块分好,养蟹人家每户出一个代表抓阄认领。据说,阳澄湖8.06万亩的网围养殖水域,基本按这种模式“分湖到户”。
    “看,那是我家的船。”曾水官指着湖中一艘白色水泥船。捕蟹季节,蟹农们就住在船上,来吃蟹买蟹的外地客人,也能到船上看着大闸蟹从阳澄湖中捞起,得到产地正宗的心理暗示。“阳澄湖水深不足2米,太阳光能直透水底,湖底平坦坚硬,所产大闸蟹除了‘青背白肚、金爪黄毛’外,蟹肉还有股天然的甘甜”,这套蟹经,每个蟹农都背得滚瓜烂熟。
    在阳澄湖边,关于螃蟹的传说很多。鲁迅赞为“天下勇敢之最”的“第一食蟹者”,就是阳澄湖边巴城镇的巴解,按野史记载,巴解是大禹时期的治水督工,这说明中国人吃大闸蟹已有几千年。不过,数千年来,螃蟹一直处于野生状态。曾水官年少时,还很容易从阳澄湖中抓到半斤左右的野生大闸蟹,那时候螃蟹不值钱,卖到集市才4毛钱1斤,远比不上猪肉价。直到1979年,阳澄湖成立了生产管理委员会,捞上来的阳澄湖大闸蟹通过水产公司出口到香港,才开始声名远播。那时,雄的约半斤、雌的4两多的一对大闸蟹,“在香港能换一块电子手表”。也有少数阳澄湖大闸蟹被贩卖到上海,著名滑稽戏演员王汝刚记得很清楚,上世纪80年代,一般人一个月生活费18元,一斤阳澄湖蟹却要10元,“一只蟹,半月粮”。
    美味诱惑与利润推动共同作用,在克服了蟹苗培育等难题后,1992年,阳澄湖大闸蟹从自然野生状态步入了人工养殖时代。被今人诟病的网围,就是从那时起出现在阳澄湖上。
    毁湖之虞带来抉择
    确切地说,网围养殖使大闸蟹改变了渔民的命运。
    如果对照社会的收入水平,上世纪80年代“一只蟹,半月粮”的蟹价,当然比现在更贵,但零星捕捞只能补贴家用,而网围却使螃蟹的亩产接近百斤。“三两雌,四两雄”,即雌蟹三两一只、雄蟹四两一只规格的阳澄湖蟹,其售价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超过了百元,目前在上海的超市里已达200多元。曾水官说,粮价行情最高时,一亩地才收600多元,养蟹每亩水面却能有2000元至6000元不等的收益。“最早的蟹农都成了先富起来的人。”
    起初,急于让农民富裕的各级政府也鼓励大量养蟹,不光本地人,很多外地老板都来承包水域养蟹。“最厉害时,阳澄湖到处插着毛竹,挂着渔网,密密麻麻,大一点的船根本开不进去,小点的船进去,像进入了迷魂阵,很容易迷路。”曾水官记忆中,2000年是网围养殖的最高峰。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会长杨维龙用数字证实:那一年,阳澄湖18万亩水域,围网的面积有14.2万亩。
    “网围养殖如果不考虑湖泊的承受力,就是一场灾难。”离阳澄湖100公里外的上海水产大学,王武教授从办公桌的抽屉里翻出《鱼类养殖法》,这本由他主编的教科书,十几年来对推广网围养殖法功不可没,但现在,王教授常常自我批评:“这本书的某些观点需要批判和反思。”
    水产大学的水域生态专家王丽卿介绍,过度网围养殖-高密度放养鱼蟹苗-大量投饵-饵料过剩-沉入湖底腐烂-释放湖库富营养化的主要控制性元素氮磷,如一张多米诺骨牌环环相扣,以之前同样存在大规模网围养殖的太湖为例,据相关部门测算,估计养殖业对整个太湖总磷总氮的贡献率在15%左右。
    过度网围养殖对湖中生物链的破坏力也非常惊人,2000年阳澄湖网围数量最高峰时,螃蟹把整个湖底的水草都啃了个精光,“我们当地有个记者在报纸上惊呼:阳澄湖成沙漠了。”杨维龙说,水草是湖泊的“清道夫”,失去水草的阳澄湖水质更是雪上加霜。很快,涸泽而渔的养殖行为受到了报复,大闸蟹品质下滑。2001年时,苏州渔政部门的干部去香港考察,发现以蟹宴著名的某饭店已不愿挂“阳澄湖大闸蟹”招牌,老板说阳澄湖的大闸蟹个子小了、肉质差了。当年,阳澄湖70%的养殖户亏本。
    政府部门意识到,粗放式的养殖模式必将毁了阳澄湖。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的关系?2002年,苏州成立了阳澄湖渔政管理站,统一压缩网围,解放湖面。这年开始,阳澄湖的管理思路发生了变化,但未来怎么走,当时并不清晰。
    随着阳澄湖一起变
    今夏,水产大学的教授博士们在阳澄东湖、中湖和西湖的11个点取样分析表明,阳澄湖处于中富营养型阶段。从2002年开始的网围压缩,虽然使水质缓慢好转,但“力度还不够”,专家们提出,把阳澄湖的网围面积缩至20%以下,这和当地政府提出“明年减至3.2万亩”的目标大致相同。
    为什么不索性取消网围?记者了解到,在某些发达国家,天然湖泊确实不允许水产养殖,但我国人口众多,鱼类仍是国民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俗话说,一斤干鱼顶十斤粮。螃蟹的蛋白质比鱼更高,且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连诗仙李白都称赞:蟹螯即金液。”王武认为,当下中国依旧需要淡水养鱼业,而内塘养殖也要牺牲耕地,网围养殖还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只是,在目前巨大的环境压力之下,养殖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一样,需要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从资源消耗型走向生态共生型。
    网围养殖走生态之路是可行的。“我们在一些地区的实验证明,20%以下的网围面积,运用生物修复、亲本选育和强化培育等技术,并在养殖时控制每亩的蟹苗量、投放螺蛳等活饵、种植水草,即可改善水质,减轻污染,保持水体良好的自净能力。”水产大学水产养殖系系主任李应森说,“以水养鱼、养鱼污水”完全可以转变为“以鱼养水、以鱼保水”。
    对生态的重视,带来的不仅是养殖方式的变化。当地政府开始领悟,与其重视蟹的有形产量,不如重视蟹的无形品牌。蟹农曾水官所在的苏州工业园区,以“一天创造1个亿的GDP,一天上缴1260万元财政收入,一天引进4000万美元外资”的“园区速度”闻名。但这两年,以工业起家的园区却打起了“大闸蟹牌”。记者采访时,适逢其举办大闸蟹文化节,开幕式上主办方不惜重金,请来了曾志伟、张信哲等明星,还邀请华语卫星频道、香港翡翠台、新加坡亚洲新闻台做了转播。
    蟹农曾水官的老房子不久前被拆了,全家搬到了新建的公寓。他所在的那个小岛,将变成一个漂亮的休闲度假村,规划上建有星级酒店、主题公园、蟹博物馆、美食街……有关部门计算过,阳澄湖一年的蟹产量不过2000吨,直接收益2.3亿元,但带动相关产业100多亿元,虽然不及苏州全年GDP的1/40,但对于这座正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城市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
    今年,按照水产大学专家的方法,曾水官在自家的网围里种起了水草,他知道,如果还要养蟹,就要随着阳澄湖一起变。在阳澄湖经历的这场环保治理行动中,水产增长与环境矛盾短兵相接,但拓展一下思路,蟹与水的和谐共生,谁说不可能呢?

(宣传部)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