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6666金沙安全下载_官方版|首页

解放日报js6666金沙app手机版版报道我校海洋学科建设情况

发布日期:2007-10-18 责任编辑:本条信息已被查看了 2362设置

      10月17日,解放日报在js6666金沙app手机版版“欢庆党的十七大”专题栏目,以“上海高校进军海洋科技'制高点'”为题,对上海高校在海洋科技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进行了综合报道。文中对我校利用海洋、水产优势为推进上海海洋产业发展的新举措、新成果进行了介绍。现转摘该文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接规划超前部署 调整布局推进产业 上海高校进军海洋科技“制高点”


      同济专家主持国际大洋钻探,从南海获取拥有千万年“海洋记忆”的深海底泥,为地球气候研究找到宝贵资料;上海交大攻关“3000米深海取样型无人遥控潜水器”,能在海底高压等条件下获取生物基因,并将其保压保温地运回实验室,为我国大洋矿产、生物资源利用奠定基础……海洋科技被称为21世纪最具活力的科学技术之一,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风高浪急”。近年来,上海高校在该科技领域频频进军“制高点”。
      上海高校着力打造一批顶尖实验室,为海洋科技发展奠定“底气”。上海交大拥有海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着眼潜水器与深海工程技术研究、高性能船舶与新型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海洋环境模拟及试验等。明年,学校还将建成国内首个“仿真海洋”———海洋深水试验水池,能模拟4000米水深和风、浪、流等各种复杂海洋环境,用以测试海洋平台、船舶等在恶劣海洋环境中的各种性能。水池相关技术参数可与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荷兰MARIN水池媲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探索深海生物地球化学、古海洋学与古环境、大陆边缘演化与海洋沉积学,回溯地球历史。华东师大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淤泥质海岸演变预测、河口海岸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等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根据《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探索深海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研究河口海岸演变机理及环境变化等,成为海洋科技基础研究领域的重头戏。同济大学汪品先院士领衔“深海973”项目组,从南海大洋钻探中获得具有3000万年历史的海底泥,研究其中有孔虫的碳同位素变化规律,最终提出全球气候演变“引擎”假说———马六甲海峡附近的西太平洋暖池区是导致地球冷热变迁的“发动机”。华东师大科研人员开展“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与防护研究”,提出海岸侵蚀已成为黄河三角洲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随着黄河入海泥沙的减少,黄河三角洲正由河控型逐渐向海控型转变,海岸防护迫切需要加强。
      对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本市高校在海洋环境立体监测技术、大洋海底多参数快速探测技术、深海作业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超前部署,引领未来海洋产业发展。长期以来,我国限于技术水平,检测海底油气管道只能租用国外设备,每公里费用需2万美元之巨。前不久,由上海交大等联合研制成功的“海底管道内爬行器及检测系统”,能对海底管道进行智能检测与精确定位,打破了该技术被国外垄断的格局。同济科研人员担纲科技部“东海海底过程观测研究共享平台”项目,开发海底观测技术,为人类了解地球提供陆地、天空以外的“第三只眼”。上海水产大学建成渔业遥感与信息中心,分析卫星发回的水温、风场、海平面高度数据,加上实地测量的波浪、温度等数据,再综合以往经验,分析判断出哪些海域具备某些鱼类生长的条件,实现传统渔业与信息技术“联姻”。如今,该中心预测范围已包含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海域。
      上海高校的布局结构调整与海洋产业紧密结合。上海水产、上海海事两所大学将整体搬迁至南汇临港新城,将人才集聚优势转为产业优势。水产大学规划在新校区1600亩土地上,建设远洋渔业培训中心、渔业遥感与信息中心、水产种质资源与养殖生态实验室、水产动植物病原库等,利用海洋、水产等学科优势,为上海加快推进海洋产业步伐注入新活力。

      (摘自解放日报 记者:彭德倩 徐敏)

(宣传部)

返回原图
/